三夏刚过,记者来到“京西稻”产地海淀区山后几乡采访时发现:不少几十年的老稻田里长出的却是黄豆、玉米等农作物。经了解,既是北京农业传统名牌又是农业部审定的绿色食品的“京西稻”由于在市场上叫好不叫座、优质不能优价,今年减插了1万亩。
负责该项工作的海淀区农委徐主任介绍:解放后,“京西稻”的米质曾在全国稻米评比中获第一名,一直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重大会议的特供米。“京西稻”今年减插1万亩的主要原因是卖不出高于一般稻米的价格,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那么同为生存需要的水革命短短几年就经历了自来水、矿泉水、蒸馏水、纯净水数次更新换代,“花钱买健康”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的时尚的今天,绿色食品缘何难上百姓餐桌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市绿色食品办公室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有关领导。
市绿色食品办公室赵小姐认为,绿色食品难上普通百姓餐桌的原因首先是:生产环境、因加工环节要求十分严格,检测内容包括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和细菌三部分,粮食类产品绿色食品卫生标准检测项目有21项指标,而常规的粮食产品卫生指标有10项;全脂奶粉绿色食品标准有15项指标,一般奶粉卫生指标只有3项。绿色食品生产难度大于食用水,至今品种、数量有限,结构单一,尚未形成规模生产,难于对市场整体渗透。其次是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没有全面认识,绿色食品的特殊价值不被市场承认,优质不能优价,影响了绿色食品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再有,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费过高,一些生态资源优越但经济实力差的边远地区难以承受,也影响了绿色食品的生产。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兰宝艳女士认为:工业发展带来的河流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农业生产中大量的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对农产品品质的破坏,有害、有毒物质大量残存于农产品内,已经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目前发达国家“绿色食品”、“生态食品”的比例已占到5%,发展很快。人们宁愿多花20%甚至一倍的价格去购买绿色食品。我国的绿色食品生产还起步不久,市场还在开发和建立之中。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绿色食品的特殊价值终究会被消费者接受。摘自《北京青年报》